赤子之心:矢志不渝的革命初心虚拟仿真实验

赤子之心:矢志不渝的革命初心虚拟仿真实验

实验要求

(一)技术规范

1.实验平台:通过指定网址(https://xnfzgx.hhu.edu.cn/)登录虚拟仿真系统,搜索“赤子之心:矢志不渝的革命初心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确保设备兼容音视频播放及交互功能。

2.网络环境:建议在稳定高速的网络环境下操作,以保证场景加载流畅,交互体验完整。

(二)知识储备

1.预习要求:系统梳理少年中国学会的历史脉络、雨花英烈的革命事迹、周恩来的公仆精神,以及新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为实验环节奠定理论基础。

2.资料查阅:推荐阅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至第十章内容,并结合课程提供的拓展文献深化理解。

(三)操作流程

1.严格按照“寻找—奋斗—牺牲—人民—建设”的篇章顺序完成实验,确保历史逻辑的连贯性。

2.各环节需综合运用观察法、体验法、比较法和历史分析法,如:在“模拟人生体验”中对比不同道路的选择结果,在“对话雨花英烈”中通过家书朗读感悟革命者的情感世界。

(四)实验报告

1.内容要求:结合实践过程,撰写反思报告,需体现历史事件的宏观背景、个人体验的微观感受,以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

2.学术规范:引用史料需说明出处,观点阐述需有理有据,避免空泛议论。


教学成果

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将实现以下学习成效:

(一)认知层面的提升

1.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以第一视角参与历史进程,如通过“模拟人生体验”理解近代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亡道路的艰难曲折。

2.构建系统化的历史知识网络,将碎片化史实升华为对历史规律的整体把握。

(二)情感层面的共鸣

1.在“对话雨花英烈”环节中,通过诵读家书、聆听家属讲述,感受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精神,实现情感上的深度共情。

2.在“人民立场感悟”中,从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事迹中体会“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强化对党的宗旨的认同感。

3.从“水利工程探索”中汲取奋进力量,将“河海人”的专业精神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

(三)实践层面的启示

1.从“水利工程探索”中汲取奋进力量,将“河海人”的专业精神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

2.通过实验报告的深度反思与总结,培养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不仅能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更能将这种思辨能力迁移至对现实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之中,最终实现历史认知向实践智慧的转化。


实验背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邂奋斗。

为深刻阐释“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这一核心命题,本实验依托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沉浸式、交互性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亲历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节点。通过模拟革命先驱的人生抉择、感悟英烈家书的赤诚情怀、领略水利建设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化历史认知,在情感与理性的交融中坚定理想信念,最终实现从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到现实使命感的升华。

课堂理论学习与虚拟仿真实践的结合,不仅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以具象化的场景增强历史感知力,更能通过情感共鸣激发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帮助他们在虚拟实践中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从而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传承红色基因,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课程项目开设以来,受到学校师生和社会的热烈欢迎,教育部简报2021年第11期专门介绍了本项目:“河海大学推出红色虚拟仿真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再现革命年代的人物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沉浸、在故事中共鸣,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热情。”


设计原则

(一)历史性与科学性并重

1.以原始文献、实物影像和权威史料为基础,确保虚拟场景的历史真实性,如张闻天陈列室的一比一还原、雨花英烈家书的原始内容呈现。

2.采用严谨的历史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审视历史事件,避免片面化、简单化的结论。

(二)交互性与沉浸性结合

1.通过沉浸式角色扮演与情感互动设计,如让学生自主选择少年中国学会成员人生道路,亲历五四青年的理想抉择;或通过深情诵读雨花台英烈的家书手稿,在字里行间感受革命者的家国情怀与坚定信仰,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历史参与感和情感代入感,使红色教育从单向的知识传授升华为触动心灵的精神共鸣。

2.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的沉浸式视听呈现,创新打造多维历史情境: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动态还原红旗渠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人工天河”的建造奇迹;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实现周恩来同志珍贵历史照片的时空穿梭式展陈,营造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场域。这种多感官协同的数字化呈现方式,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更通过具象化的历史场景重构,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深化对“艰苦奋斗”、“人民公仆”等精神内涵的认知,实现思政课价值内化。

(三)教育性与启发性统一

1.紧扣课程思政目标,突出“人民立场”、“革命初心”等核心价值导向,如通过周恩来的生平事迹阐释“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

2.设置开放性思考题和拓展链接,如“南水北调中的河海人”,鼓励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联系现实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实验目标

(一)知识体系构建

掌握少年中国学会的分化与共产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张闻天对中国革命的贡献、雨花英烈精神的时代价值、周恩来的人民情怀,以及新中国水利建设的里程碑意义。

(二)核心能力培养

1.历史思维能力:通过比较不同历史人物的选择(如国家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理解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

2.情感共情能力:借助家书朗读、图片故事等载体,跨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培养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

3.现实关联能力:从水利工程的发展脉络中,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建设成就,思考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三)价值引领作用

1.深化对“四个选择”历史必然性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激发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以“天下有溺犹己溺”的河海精神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成绩评定

(一)章节答题(75分):五篇章设单选、多选及标记点答题,系统自动评分。

(二)实验报告(25分):由教师根据报告深度、历史逻辑及实践结合度评定,满分100分。

虚拟仿真实验成绩,计入平时成绩。